对于德国而言,法兰克福书展是一次阅读生态的全景展示,而对于读者而言,则是世界上最大的阅读嘉年华,以阅读之名的狂欢。 对于世界100多个国家的7000多家参展商来说,法兰克福书展是世界上最大的“会客厅”,短短几天时间里,他们马不停蹄地与合作对象“面基勾搭”。据统计,每年书展可促成10万次约见。当然,到了晚上他们还会从“会客厅”移师酒吧,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对于参加书展的读者来说,法兰克福书展是世界上最大的阅读嘉年华,以阅读之名的狂欢。对于如我这样的媒体人来说,这里是出版业最前线的实验场,是看见书籍未来的地方。 而对于德国这样一个“阅读之国”,法兰克福书展是一次阅读生态的全景展示,你可以看到“德式阅读”如何润物无声地融入生活每一个角落。 我选取了现场的22张照片,为你拼凑出一幅2016法兰克福书展全景图。 1. 法兰克福书展今年的主宾国是荷兰与弗兰德斯地区,主宾国的设计也是所有展馆中最具特色的。设计师采用的视觉元素是连接荷兰、弗兰德斯与德国的北海。进入展厅,犹如置身于北海之滨,在躺椅上一趟下,就会有人上前为你读一首有关海的诗歌。 2. 作家们则在海滩上展出自己的私人物品——写作时营造静境的随身听,给予自己创作灵感的木头鸭,满世界“mobie writing”所收获的贝壳、十字架、头骨……这是他们为数不多在作品之外袒露自我的时刻。 3. 在海天浮动的帷幕后面,若隐若现的是沿着海岸线延伸的一线书脊,犹如乖巧浮浪的海鸟。 4. 主宾国展馆的“READING THE FUTURE”展区,有对参观者“最喜爱的互联网产品”的调查,从结果不难看出德国人对于社交网络并不感冒。 5. 一人出版社、出版“夫妻店”在书展随处可见,可别小看他们,出书少而精的他们是图书奖上的常客。而大大小小的图书奖也是他们最好的宣传渠道。 6. 像民谣歌手一般朗诵乃至表演自己的作品,是欧美作家的一项基本技能。此次受邀参展的刘慈欣与阎连科皆“入乡随俗”,刘慈欣的朗诵读会更是持续到午夜。 7. 在法兰克福孔子学院的刘慈欣《三体》中德文朗读会上,在座的半数华人都举起了手机,而在座的德国人都在凝神聆听。看来,我们的作者不习惯,读者更不习惯。 8. 一辆从网上书店开下来的图书车。 前一阵亚马逊开出一家“人为数据打工”的实体书店,引起国内一片惊呼。其实在德国,网上网下的融合早已不是新鲜事,得益于德国三大图书中盘商,读者在全国的几千家独立书店都能预定几百万种图书。 9. “相比亚马逊,你们的优势在哪里?” “我们只做设备,不做销售平台,消费者可以在几千家书店、出版社的网上书店买书,唯独不能在亚马逊上买书。” 在德国,由于图书均价法的存在,亚马逊并不能获得垄断优势。几千家独立书店与数十家电子书技术提供商、数家电子书阅读器制造商结成了唇齿相依的同盟。 10. 《三国演义》与《西游记》德语译者的“历史性会面”。也许有点难以置信,刚刚出版的德语版《西游记》竟然是迄今第一个全译本。 中文书在德国引进图书中的比重,常年稳定在0.3%左右,而日文书从2009年开始成为德国引进图书的第三位,仅次于英语及法语著作。 11. 在几米色彩浓烈的画中穿梭,与丢失了“小黑狗狗”的小女孩一起在神秘莫测的房间中探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在明年的几米作品20周年巡展中,你可以在这样的一个小房里中体验到《我的世界都是你》的四段旅程。 12. 一款移动地图产品如何与书展发生关联?moovel的创意是3D打印出柏林的公共交通线路图,从早到晚,在一整天的点点滴滴中,一副自动生成的地图完成了。 13. “How many books a man must read,before he can be a book doctor?”一个人要读多少本书才能“久读成医”?对面的“书医”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给我开了一张“处方”。 14. “为了争取到耶鲁大学Beinecke 图书馆的这本古书的复制权,我们努力了10年。我们敢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古书复原商。” 15. 相比于自行其事的3D打印机,很明显500多年前的古登堡印刷机更有参与性。据说古登堡印刷机的灵感来自于葡萄酒压榨机。中世纪时欧洲地区的葡萄酒酿造中心——埃伯巴赫修道院的人告诉我,古登堡曾经在此流连,日饮啤酒三升。 16. 新晋“诺奖”的主鲍勃 迪伦虽然让文学界一片哗然,然而他在书展上的存在感依然很强。霍夫曼&坎普出版社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巨幅海报已预告了新的迪伦歌词全集(1962-2016)。 17. 德国人把书展办成了音乐节——open stage、VR体验区、cosplay巡游、配乐朗诵与脱口秀。当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而是成了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它可以无缝嵌入生活的每一个场景。 18. 灼灼闪耀在书架与书展人流之间的coser丝毫没有“违和感觉”,他们不仅有从ACG中走出来的死侍、火影忍者、熊猫人,更有从格林童话中走出的仙女、简·奥斯汀书中走出的贵妇、吸血鬼小说中走出的vampire…… 19. 书展THE ATRS+展区的创意实验室,就文化的数字化等问题集众人之力进行头脑风暴——如何让文化遗产在社交网络中有传播黏性?如何制作一本数字化的立体书? 20. 与其他国家展馆丰富生动的视觉形象相比,中国的展区设计充斥着大量空空如也的留白与空洞的文字符号。而在THE ART+ 展区炫酷新奇的VR、 AR项目中间,中国展区的汉服、中国结、京剧脸谱、非遗文化展仿佛”走错了会场“。 21. “如果一本书既没有图片,又没有对话,那要它还有什么用?”爱丽丝这样想。 22. 对于敬惜字纸的观念根深蒂固的我来说,还是很难接受“书雕”这种艺术。 “在未来高档的装饰品商店里,在地毯、挂毯、大号骨灰盒和动物头颅之间,你会发现作为装饰品的书籍。” Jason Merkoski 在《Burning the Page》写道”这意味着我们对于书籍的逝去哀惋系之。对于书,我们有一种 深埋内心的乡愁。 ” |
赞赏内容(可以填写品牌宣传信息作为赞赏的回馈)